【臺北的告白:關於我的10件事】系列文學講座
憤怒之聲──臺北城的文學、音樂與抗議
張鐵志◎主講
時間:12/18(日) 14:00
地點:紀州庵文學森林2樓(臺北市同安街107號 》交通資訊)
張鐵志|知名評論作家,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,擔任多個NGO理事,積極參與社會運動。在兩岸三地主要媒體撰寫政治、文化與搖滾樂之評論文章。著有《聲音與憤怒: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?》(在臺灣獲選為2004年度好書,並被《聯合文學》選為十年來最好散文書之一)、《反叛的凝視》、《時代的噪音: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》(2010年兩岸同時出版)。
臺北城是臺灣的政治權力中心,必然也是抗議運動或者各種改革運動的中心。
至少,從上世紀20年代就開始以臺北為中心的各種政治與社會運動:立憲主義的、左翼的、民族解放的。例如,整整90年前的十月,林獻堂、蔣渭水等人在大稻埕成立了臺灣文化協會。
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,兩個經歷不同歷史軌道的人群,由於彼此不理解、由於陳儀行政長官公署的專制與腐敗,造成了1947年悲哀的二二八事件。 其後,國民黨開始了森冷黑暗的威權統治,一批理想主義者被囚禁、被處死,另一批則是錯案、冤案、假案的無辜受難者。
藍博洲的《幌馬車之歌》描寫了那段時期紅色的理想主義者如何被白色恐怖殘酷地吞噬。這本先驅性質的報導文學著作脫胎自其中一篇作品,並且影響了侯孝賢的「悲情城市」。(也深深撼動了彼時19歲的我,是我的政治啟蒙書之一。)
在藍博洲之前,描述白色恐怖下社會主義青年哀歌的最重要文學作品,當然是陳映真,尤其是《鈴璫花》中的幾篇小說。陳映真不僅寫出對白色恐怖嚴厲控訴的文學,自己也成為威權體制的受難者。
(節錄。全文請見《臺北的告白》特刊,文/張鐵志)
臺北×文學×社運 》選書推薦
鈴璫花,陳映真著,洪範書店,2001年10月。
青春之歌——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,鄭鴻生著,聯經出版公司,2001年12月。
情詩與哀歌,李宗榮著,大田出版公司,2002年10月。
無彩青春——蘇建和案十四年,張娟芬著,商周出版公司,2004年7月。
幌馬車之歌,藍博洲著,時報文化出版公司,2004年10月。
大愛,楊照著,印刻出版公司,2005年10月。
行走的樹——向傷痕告別,季季著,印刻出版公司,2006年11月。
秩序繽紛的年代——走向下一輪民主盛世:1990~2010,王金壽等著,左岸文化公司,2010年7月。
溼地、石化、島嶼想像,吳晟、吳明益主編,有鹿文化公司,2011年4月。
樂生——頂坡角一四五號的人們,郭家穎編,樂生療養院口述歷史小組,2011年9月。
留言列表